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举行第36期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9-30浏览次数:10


2025年9月27日下午14:00,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第36期学术研讨会在5B210顺利举行,由苟原源同学主持,研究院全体老师和同学参加会议。

图1 研究院老师同学们参加会议



PART1

主题一


国家社科成功立项经验分享

题目: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视域下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生态位重构与政策支持研究

图2 丁灿老师进行报告


丁灿老师指出,管理学课题申请竞争非常激烈,研究团队若要脱颖而出,需要在选题与准备环节形成系统化思路。

在选题上,应尝试跨学科布局,紧扣年度热点,避免在题目中直接堆砌流行词。课题设计可从指南的空白点切入,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等权威表述反复打磨,使研究既契合政策导向,又保持学术创新。

在成果准备中,即便前期以研究报告为主,也应同步规划专著、论文和专利,形成完整支撑链条。同时,要突出区域独特的场景价值,并以差异化思路避免同质化竞争。

团队和资源配置同样关键。合理的七人团队结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协作效率。同时,通过阶段性进度安排,可以确保研究有序推进并按时交付成果。

除硬性安排外,心理韧性与同伴支持亦不可或缺。学科定位、选题思路、成果链条、团队配置与精神支持相互支撑,方能在激烈竞争中取得突破。



PART2

主题二


教育部人文社科成功立项经验分享

题目:基于自然语言计算与近似推理的农产品期现价格影响机制研究

图3 徐艳艳老师进行报告


徐艳艳老师围绕国防科技产业与农业的交叉研究展开汇报,强调了国家政策导向,特别是“双碳目标”,在拓展研究空间中的重要意义。农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与国防科技在技术路径和应用需求上存在互补,这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需结合自身优势,并通过专家意见优化选题与研究方向,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把握突破口。

汇报进一步聚焦于农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研究价值,指出其既回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需求,又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现有预测模型在可解释性与准确性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传统近似推理方法难以应对复杂农业情境。为回应这一问题,研究提出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经验知识,构建基于语言规则的农产品价格预测模型。该方法的创新在于从数据驱动中提炼可解释的规则,突破了传统算法可解释性差的局限,并为绿色转型与“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问题讨论


  1. 在预测模型构建中,如何通过方法论的创新解决经典计量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问题。

  2. 如何构建研究思路与框架图,以及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问题与优势。

  3. 如何通过控制模型缺陷、构建数据库、选择自变量以及控制变量来验证研究假设。

  1. 讨论了不同市场预测的精度差异,强调了数据特征对预测质量的影响。



PART3

主题三


题目:考虑风险损失和履约率的供应链合作策略研究

图4 唐许兰同学进行报告


唐许兰同学围绕全球网络零售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展开汇报,指出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供应链上下游仍面临供应中断、配送延误等多重风险。研究重点关注供应链合作策略在缓解风险、提升履约效率以及优化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汇报以两个存在风险的上游零售商和两个存在风险的下游配送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为对象,构建履约率指数和风险损失指数,并通过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上游合作、下游合作及零售商配送策略的六种组合情境。通过设定风险参数与市场竞争参数,研究零售商最优数量决策及合作策略对供应链风险损失控制和履约目标优化的影响。

该研究厘清了不同情境下供应链主体的最优决策和上下游合作的作用规律,揭示了零售商对合作策略与配送商偏好的规律。研究不仅拓展了供应链可持续性评估的理论框架,也为企业应对供应链风险、优化管理策略提供了实践参考。


问题讨论


  1. 探讨了供应链上中下游合作与配送策略选择对风险的印象,分析了履约率与风险损失指数的关系。

  2. 讨论了企业间合作的潜在风险与收益,强调了合作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指出建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信息透明度及合作摩擦成本等。

  3. 探讨了上游与下游企业合作选择的风险差异及图表解读与优化问题。

▼ 讨论照片



PART4

主题四


题目:Feeling unworthy of one’s high position? A study on the dual-path influence mechanism of leaders’ impostor thoughts on their effectiveness

图5 吴艳熙同学进行报告


吴艳熙同学围绕领导者的盛名思维展开汇报,指出这一心理状态在高成就领导者中较为普遍,并可能对领导效能产生复杂影响。然而,既有研究多强调其负面作用,较少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系统探讨其潜在的积极影响。基于两阶段问卷数据,该研究构建了双路径模型,以揭示盛名思维作用于领导效能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盛名思维一方面能够激发领导者的思考与投入,从而提升领导效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情绪负担,进而削弱领导效能。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个体差异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导致不同领导者对盛名思维的反应模式存在差异。这些发现有助于突破“盛名思维必然有害”的传统认知,为理解高成就领导者的心理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为制定针对性的领导力发展方案提供实践启示。


问题讨论


  1. 探讨了总体数据特性对回归分析结果的影响,指出整体数据可能吸收消极效应,从而影响结果的正向性。

  2. 讨论了心理韧性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强调在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过程中,应考虑心理韧性的不同水平及其与工作态度、领导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3. 探讨了调节效应的定义以及对调节方向的判断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