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2025年5月30日上午9:00,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第35期学术研讨会在3B101顺利举行,由张芯嘉同学主持,研究院全体老师和同学参加会议。

图1 研究院老师同学们参加会议
01

主题一

题目:Risk Spillovers in Chinese Photovoltaic industry chain: A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erspective.

图2 李珊珊同学进行报告
李珊珊同学围绕光伏(PV)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展开汇报,指出该产业当前正面临日益严峻的供应链协同与系统性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阐释了新质量生产力(NQP)在缓解系统性风险、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功能。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光伏产业的NQP关注度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尾部事件驱动网络(TENET)风险模型,深入探讨了内部风险的溢出机制。该研究验证了NQP在优化光伏产业风险管理中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汇报结束后,师生围绕产业链划分、风险传导机制与网络分析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02

主题二

题目:市场情绪与投资者的基金选择能力--基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证据

图3 张菲菲同学进行报告
张菲菲同学围绕中国基金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聪明钱”效应展开汇报,指出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基金投资已逐渐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投资者的基金选择行为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基于2005—2024年中国开放式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的样本数据,构建了包含市场情绪因素的分析框架,系统考察“聪明钱”效应的存在性及其与市场情绪的交互机制。研究在实证层面检验了行为金融理论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为理解投资者决策行为及优化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依据。汇报结束后,师生围绕模型选择、控制变量设置与数据回归策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03

主题三

题目:虚拟偶像粉丝狂热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及机理分析

图4 张世奥同学进行报告
张世奥同学围绕具身人工智能背景下虚拟偶像粉丝行为机制展开汇报,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尤其是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具备现实空间交互能力的虚拟偶像逐渐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议题。针对“虚拟偶像粉丝狂热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通过两项递进式研究系统探讨其驱动要素及心理-身体互动路径。研究内容深化了虚拟偶像与人类情感交互机制的理解,为具身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化人机交互中的应用提供了认知—身体双轨驱动的理论支撑。汇报结束后,老师与同学围绕数据代表性、狂热定义的标准及理论支撑的完整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04

主题四

题目:Admiration or Envy? How Observers’ Reactions to Workplace Helping Behavior Influence Their Gossiping?

图5 徐霜同学进行报告
徐霜同学依次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论文的引言与研究假设等部分,指出职场助人行为虽已成为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热点,但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行为的提供者与接受者,对旁观者的感知与反应关注不足,理论解释存在局限。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该研究提出了聚焦“第三方旁观者”的视角,旨在揭示旁观者如何通过观察职场助人行为,形成钦佩或嫉妒等情绪反应,并进而影响其传播积极或消极职场流言的行为倾向。研究构建了“观察—情感—行为”的旁观者认知模型,拓展了职场互动中“第三方”视角的理论框架。汇报结束后,师生围绕模型边界、中立态度处理、自变量测量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05

讨论环节





图6 同学们参与讨论